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以進行性認知功能減退為特征的神經退行性疾病,臨床表現為記憶力喪失,、語言障礙,、定向力下降等,其核心病理機制為β-淀粉樣蛋白(Aβ)和tau蛋白異常沉積,,導致神經元損傷和突觸功能喪失,。目前全球尚無治愈手段,傳統(tǒng)藥物如膽堿酯酶抑制劑和單抗類藥物僅能延緩部分患者的病情進展,,對中重度患者療效有限,。
近年來,基于腦淋巴系統(tǒng)功能研究的突破,,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LVA術)成為阿爾茨海默病治療領域的前沿技術,。該手術通過顯微外科技術,在頸部建立淋巴管與靜脈的吻合通道,,重建腦部“排污系統(tǒng)”,,促進Aβ和tau蛋白等致病物質的清除,從而延緩甚至逆轉神經退行性病變,,成為阿爾茨海默病治療領域的前沿方向,,我院神經外科也引進了此項新技術造福患者,。
多學科協(xié)作下的首例LVA術成功實施
一名63歲的重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MMSE評分僅為7分)由于長期依賴藥物但病情持續(xù)惡化,,經過與患者及家屬的充分溝通,愿意接受LVA術,。2025年5月1日,,我院神經外科團隊在麻醉科協(xié)作下,成功為其實施LVA術,。
術前,,醫(yī)院對此次手術高度重視,周志宇教授組建了涵蓋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康復科,、影像科、麻醉科,、呼吸內科,、臨床心理科等專家在內的多學科(MDT)團隊專家進行術前會診討論,并為患者提供全流程精準管理,。
在會診討論中,,神經外科韋成聰博士對LVA術的手術適應癥、禁忌癥,、手術風險及預防等進行詳細講解,。
神經內科三區(qū)胡瑞婷博士從阿爾茨海默病發(fā)病機制、疾病分級到藥物治療靶點等全面解析,,指出目前藥物治療雖部分緩解癥狀,,但對中重度患者效果有限。LVA術通過改善淋巴引流路徑,,為藥物療效不佳的患者提供了新選擇,。
影像學科趙凡玉博士強調,術前需通過多模態(tài)影像學評估篩選適應癥,,包括相關疾病的影像學鑒別診斷,、MRI海馬體積分析、Aβ-PET顯像及腦脊液生物標志物檢測,,以明確Aβ沉積程度和疾病分期,。術后通過PET-CT或腦脊液動態(tài)監(jiān)測,量化評估治療效果,。
麻醉科曾春陸主任表示,,LVA術需在高倍顯微鏡下完成,麻醉團隊將采用腦氧監(jiān)測技術優(yōu)化術中腦血流動力學管理,,確?;颊呖焖偬K醒和術后早期活動。
康復醫(yī)學科李建敏副主任提出,,術后需結合認知訓練,、運動康復及心理干預。研究表明,,早期康復可顯著提升患者語言能力和生活自理水平,。例如,定向力訓練結合虛擬現實技術,,能有效激活海馬區(qū)神經可塑性。
呼吸內科龐宗東主任對患者術前局部肺炎的治療及術后肺部功能康復給出了科學具體的治療方案,。
臨床心理學科莫勵華主任針對圍手術期患者心理干預,,以及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睡眠調節(jié)措施等作用給出專業(yè)建議,。
一切準備就緒,手術如期進行,。術中,,神經外科專家通過頸部5cm微創(chuàng)切口,在超高倍顯微鏡下完成雙側頸深淋巴-靜脈吻合,,手術歷時4小時,,出血量不足20ml。術后次日,,患者即可下床活動,;第5天,其定向力和語言交流能力改善較為明顯,,術后康復將按計劃進行,,遠期治療效果值得期待。
LVA術的適應癥與療效展望
我院LVA術的開展標志著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從單純藥物干預邁入多模態(tài)精準治療時代,。我院多學科團隊將繼續(xù)優(yōu)化技術流程,,推動手術標準化,為更多患者點亮認知復蘇的希望之光,。期待通過更大規(guī)模的臨床研究進一步驗證LVA術的長期價值,,為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書寫新篇章。
適應癥:中重度AD患者(MMSE≤20分),,藥物治療無效且排除嚴重心肺疾病者,。
療效數據:國內多中心統(tǒng)計顯示,約70%-80%患者術后1個月內認知功能顯著改善,,MMSE評分平均提升30%,,部分患者恢復基本生活能力。
局限性:長期療效(>1年)仍需驗證,,需聯合藥物治療及康復訓練以鞏固效果,。(文:神經外科韋成聰)